中国电缆工业的规模可以从导体总用量和行业年销售总产值看出。2022年线万吨,这中间还包括再生铜杆350万吨,总量占全国年精铜产量的60%以上,约占世界年铜导体总用量的1/3;2022年线万吨。据统计,全国电线万亿元,电线电缆行业总产值在机械行业中位居第二。
电线电缆具有输送电能、产生磁场、传输信息、传递数据图像、实现监测等功能。因此,在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中,电线电缆行业是最大的、必不可少的“功能性材料”配套行业。目前,从行业总体技术水平而言,处于中上等水平;已有相当数量的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仅占少数。中国电线电缆产品与国外相比,品种多且全,基本可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信息传输的光电线缆领域,我国光棒光纤光缆、同轴通信电缆、消费类电子线缆、数据电缆等产品的制造规模均已处于全球领头羊。同时,材料与专用设备配套能力也显著提升。
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光纤光缆制造业一直在升级,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光缆网络,敷设总长度超过6×10^7 km,使用光纤超过2×10^8 km。目前,国内光纤光缆的产能占全球的一半,多家企业位于全球行业的前列。国产材料和生产设备完全可满足光纤光缆产品需要。其中,光纤光缆、材料和设备均有部分出口国外,慢慢的变成了世界光纤光缆第一产能大国。
近几年,国内光纤光缆技术取得显著发展。干线光缆、室内光缆等系列新产品持续向多元化发展,满足各类网络建设需求。特种应用光缆产品,如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光纤复合架空相线(OPPC)、全介质自承式光缆(ADSS)、光电复合缆、复合电力通信缆等技术及其应用迅速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并颁布了行业标准,推动多网融合方向发展。
空间复用技术、水下设备技术、远端供电设备技术、开放式海缆等取得新突破,带动海缆系统向系统容量更大、传输距离更远、成本更低、网络架构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基于智能化产业的发展,光纤传感器作为感知功能的重要载体,其市场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光纤传感技术具有抗电磁干扰、灵敏度较高、可靠性好、传输距离远、易于组成分布式传感网络等特点,尤其在强电磁场、易燃易爆、腐蚀性环境、高温度高压力等极端恶劣条件下的参数测量与安全监测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已在国防军事、海洋观测、油气勘探、智能电网、智能高速电气化铁路、结构及管道监测、周界安防等领域获得新突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
随着数字化、数字化的经济战略的不断推进,用于航空航天、医疗、汽车、机器人、无人机、数据中心等领域的数据缆、同轴缆、电子线等也得到迅速发展。数据缆最高使用频率达到2GHz以上,高速平行线GHz,同轴缆也向数十吉赫兹迈进。各种通信电缆及附件的总产值超千亿元。同时,通信电缆的设计、检测和制造水平逐步接近世界领先水平,并有近十项国际标准处于制定当中。
未来,通信线缆必将向着频率更高、速度更快、频带更宽、距离更长、海底更深、时空更广的空天地海一体化方向发展。
导体材料以铜、铝及其合金为主,其他还包括铝-钢、铜-铝和铜-钢复合材料。根据应用场合不同,导体材料的品种基本能使用户得到满足的需要。为达到双碳经济的目标、改善环境、实现以铝节铜和循环经济的要求,再生铜的质量已有了显著提升,并制订了国家能源行业标准NB/T 10194—2019《电工用火法精炼高导电铜杆》。同时,屏蔽用铝合金带也制订了团体标准T/CES 197—2023《电缆屏蔽用铝合金带》。
电工用火法精炼高导电铜杆的质量显著提升。再生铜原料进行预处理后,其进炉原料的品位控制在96%以上,经精炼后的含铜量不小于99.90%,含氧量不大于0.040%,铜杆导电率为100~101% IACS。根据优秀、良好、合格的标准,3个牌号的螺旋伸长数(S、E、N)分别不低于100、40和20,并按照不同电线电缆产品类别,推荐使用适合的牌号,按质论价。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为:产品用天然气单耗为75~95 m³·t⁻¹,能源消耗比国内传统工艺单位可节能60%,产品合格率为98.5%。
电缆屏蔽用铝合金带在退火状态下,抗拉强度不小于175 MPa、伸长率不小于15%,导电率不小于57.5% IACS。
超纯铜银合金微细导线为战略先进电子材料,已研发成功。线 mm的超纯铜银合金微细导线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银奖。
该成果已发布的标准有: ① T/CEEIA 464—2020《电子线缆用铜银合金微细线材》标准; ② T/CEEIA 465—2020《铜及铜合金微细材软化温度测量方法》标准; ③ 企业标准4YC 005-280—2020《铜银合金丝材拉拔PROC》。
高速飞车时速可达1000 km/h,解决了大推力、低扰动新型超导直线电机定子绕组在超导磁体强磁场与宽频背景下的涡流损耗和环流损耗难题。具体措施包括:
发展超超高导电(EEHC)的Al-Mg-Si合金导线。通过调整合金配方、热处理工艺和工艺装备,从而使导线 高强度铝合金导线
在Al-Mg-Si合金基础上优化Mg、Si,添加Mn,有利于细化晶粒,提高伸长率;添加Ni,可抑制伸长率的下降,改善抗拉强度;优化热处理工艺,适用于拉制细线,可用作汽车用线,减轻汽车质量,节约能源。
国外(如韩国等)已有相当规模的单晶炉和锭坯,其质量达到200 kg,单晶棒直径为150 mm,长度为2m,可通过加工拉制成细线。单晶铜(SCC)线缆的应用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和AI(5G+AI)的发展而拓展,推动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用电线电缆的进展。此外,这种电线电缆也可用于代替现在的音响用电线电缆。单晶铜线、
碳纤维材料性能优异,作为与国民经济与国防安全等紧密关联的关键材料,被誉为“新材料之王”和“黑色黄金”。碳纤维由有机母体纤维在1000~3000℃的高温和惰性气体环境下经高温分解和碳化而成,是含碳量90%以上的无机高分子纤维。按照碳纤维丝束大小分类,可将其分为标准丝束(≤24K)和大丝束(24K)两大类;如按照原材料的来源,碳纤维大致上可以分为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沥青基、粘胶剂基和酚醛基碳纤维。其中,PAN基碳纤维因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工艺较成熟、产品力学性能好、成本较低,成为碳纤维的基本的产品。碳纤维的主要特性见表3。
高性能碳纤维必须实现国产化,解决国外对我国“卡脖子”问题。同时,必须减少相关成本,促进大范围的应用。碳纤维在电线电缆中应用时,须制成复合材料,所谓复合目前指的是(碳纤维+环氧树脂)+铝密封防护层,目的是使其具备质量轻、强度高的优势外,铝防护层还起到防护作用,同时具备一定的导电能力。该复合材料大多数都用在电线电缆的加强芯和铠装材料,以代替目前使用的高强度钢线 高性能碳纤维的应用前景
(1)架空输电导线。真正要取得明显的技术经济效果主要在高压、超高压、特高压和大跨越线路上的应用,也适用于老线路增容改造。第一代碳纤维架空导线未达到预期效果;相比之下,第二代碳纤维架空导线在导线设计理念、碳纤维复合工艺和导线施工等方面均进行了优化改进,在国内曾在35、110、220、330 kV线) 海底电缆。海底电缆的应用预期寿命为15~20年,面临的海况条件比陆地环境更加严峻。目前,国内已制造出长度达到万米级的海底电缆。电缆在海水平面下每下降10 m,其径向压力增加1个大气压。因此,电缆长度为10km时,在海中的径向压力可达到1000个大气压。考虑到深海状况的恶劣,电缆的超长长度要求达100km,电缆一定要具有质量和强度高等特性。
(3) 大桥斜拉索和悬索。目前,大桥长度已达到1000~5000m,要求电缆除提供必要的强度和稳定能力外,还应具备足够的承载能力和抗风性能。
前几种方法中,均存在铜和碳结合的湿润性问题,限制了铜和碳的合成。电缆工业中采用的制杆方式,不是零部件的生产方式。因此,上述3种方法中,第三种冶金法似乎更为合适,但仍需要深入研究创新才能实现最终的目的。
铜-石墨烯合成材料在电缆工业中的产业化,一定要具有两个基础要求:铜-石墨烯杆材一定要有吨级规模的连续生产线;要具备等级规模的连续长度。铜、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主要性能见表4。
由表4可知,从熔点角度看,铜的熔点为1083℃,而石墨烯的熔点为4620℃,为难熔材料,涉及到产业化工艺和装备问题以及石墨烯熔入铜中的方法问题。从密度角度看,铜的密度为8.89 g/cm³,石墨烯的密度为1.1~1.5 g/cm³,则石墨烯将浮在铜液的表面,存在如何使石墨烯分散且均匀地熔入铜液中的方法问题。从导电率角度看,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规定,退火铜的导电率为100% IACS,石墨烯为铜的1.5~2倍,但是目前,铜-石墨烯合成的结果也仅在100% IACS左右。从抗拉强度角度,铜的抗拉强度为220~240 MPa,而石墨烯为130000 MPa,若能将铜和石墨烯结合,研发出具备高导、高强的“超材料”,将为世界的电工和电子等行业发展开辟新天地。
KNYCNH T等曾按照冶金法进行了探索性试验,并发表《理想的铜-碳纳米结构复合物的制备与冷拉伸》,但该试验尚未达到预期效果,今后尚需进一步创新开发。7.3.1 铜-石墨烯合成和加工的方法概述
基体原材料铜采用无氧铜,分别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活性碳粉作对比试验。试验用装备和工具采取了特殊的试验用感应炉、石墨坩埚、搅拌装置和施加电流的电极。
在铜中施加碳粉的供料装置,使碳粉缓慢地添加到熔融铜的表面,并在氩气保护下进行工艺操作。随后,将铜-石墨烯合成材料的铸锭加工成直径为20mm的杆,并进一步拉制成线。拉制过程中,须验证其可成型性和表面上的质量,并比较硬态与退火状态下的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
采用发射光谱仪(OES)进行铸件成分分析;含氧量分析采用LECO TC500型红外分析仪。由于常规的分析方法难以检测碳的存在或含量,试验中,采用离子质量光谱(SIMS)法检测碳的存在。
在试验状态下,铜-石墨烯合成材料的抗拉强度、屈服极限、伸长率均未超过纯铜的相应指标。线杆的导电率也未高于IEC规定的国际退火铜标准(100% IACS)水平。但其在可成型性方面是非常好的,在试验中,冷轧杆和冷拉伸试验时,显示出卓越的拉伸性能,其变形力可达4真实总应变的水平,而不发生破坏。
国内采用粉末冶金+连续挤压法进行了试验,但试验结果尚未见报道。国外 CASTRO R H R 等人在文献《Enhanced electrical conduction in aluminum wires coated with carbon nanotubes》中用化学蒸汽沉积法(EPD),在直径为1.2mm、长为10~15cm的工业用铝合金线nm)厚的单壁碳纳米管(SWCNT)沉积层,该沉积层具有网状结构的组织,经电阻率测定,其导电率可提高160%。SWCNT沉积层具有半导体的性质,这种线℃以下不会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且增加温度和电流,不会影响碳纳米管在基体上的结构,这种网状组织会促进地降低电阻率。因此,上述研究能否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其前景可能还是一个问题。
石墨烯与金属铜、碳纳米管与铝的合成原理及其组织架构目前似乎还不太清楚。当前,直接影响合成效果的,如沉积法、粉末冶金法和熔融冶金法。由于受到湿润性的影响,碳难以加入铜熔体中等问题,使得无法预测其最佳的工艺、相应生产线装备和评估检验测试的方法。因此,要真正的完成复合材料的产业化生产,尚有相当长的路要走。